《金刚经》共修 | 法会因由分第一
时间:2025-04-14
《金刚经》
法会因由分第一
2025/4/12
“如是我闻。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,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。尔时,世尊食时,著衣持钵,入舍卫大城乞食。于其城中次第乞已,还至本处。饭食讫,收衣钵,洗足已,敷座而坐。”
——法会因由分第一
《金刚经》开篇以平实笔触描绘佛陀着衣持钵、次第乞食、洗足敷座的日常,看似寻常处却暗藏玄机。仁进法师引领大众解读密意,白话解释其内涵:
1、法会的缘起
时间与地点:佛陀在舍卫国的“祇树给孤独园”(由给孤独长者布施的园林)与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弟子共处。
场景的平凡性:佛陀并未以神通示现,而是如普通僧人一般,遵循日常修行生活——穿衣持钵,入城乞食,饭后洗足,铺座静坐。这一细节体现了佛法的“平常心”与“无我”境界。
2、佛陀的示现
乞食的意义:佛陀亲自托钵乞食,展现了对“戒律”的遵守(如比丘不蓄财物、日中一食),也体现了“众生平等”的慈悲(不分贫富,次第乞食)。
平凡中的非凡:佛陀的日常行为看似普通,却暗含“无相修行”的深意。修行不在外相,而在内心的清净与觉知。
3、 修行者的态度
戒定慧的实践:
“戒”:遵守僧人乞食的规矩;
“定”:饭后收摄身心,准备说法;
“慧”:通过日常行为传递“无住生心”的智慧。
般若的开启:法会的准备过程看似简单,实为《金刚经》破除执著、直指空性的铺垫。佛陀以平凡举动,引导弟子体悟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”的真理。
法师开示:
1、修行不离生活:真正的佛法不在玄妙境界中,而在穿衣吃饭、行住坐卧的平常事里。
2、无我无相的示范:佛陀以身教破除弟子对“佛相”的执著,暗示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”的核心思想。
3、缘起性空的开端:法会的缘起场景为后文展开“空性”讨论埋下伏笔,说明一切法皆因缘和合而生,无独立自性。
结 语
“法会因由分第一”以极简的叙述,揭示了《金刚经》的深意:修行无需外求,只需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觉知,破除对“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”的执著。佛陀的平凡举动,正是对“般若智慧”最直接的诠释。
讲座通知
时间:每周六下午2点~4点
地址:庆云禅寺三慧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