讲座 | 第四讲 五蕴
时间:2023-03-19
春风拂面,阳光明媚,雨后的庆云禅寺,草木葱绿,泥土芬芳,空气格外清新。
3月18日下午2点,佛教弟子们热情高涨,准时相聚三慧楼一楼,聆听仁进法师的佛法讲座第四讲-五蕴。
讲座概要
五蕴:指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等构成我人身心的五种元素。五蕴又称五阴。「蕴者,积聚义」、「阴者,阴盖善法」意指众生是由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等五法「积聚」而成;此五法能盖覆、遮蔽众生本来的真如佛性,因而起「惑」造「业」,受无量劫生死轮回之「苦」。因此,五蕴也可称为五蕴魔、五阴魔。
首先通过观看“当代莲宗导师传印长老”的视频,传印长老“观万法如梦,唯有一心念佛”的人生境界与广大心量,将五蕴的真实含义,诠释得淋漓尽致。
仁进法师教导我们:要学习传印长老一心念佛、终身不渝的精神,在佛法的修学道路上,要一心念佛,一心不乱,观照起心动念,生活中用佛法去精进修行,即可照见本自清净。
仁进法师又对心经文中的“照见五蕴皆空”,对“五蕴”做了详细阐述。因为“五蕴”是因缘和合所生的假法,本无实在的自性,因此说“非有”。就生理方面来说,色蕴是四大假合而有,本无实性;就心理方面来说,受想行识等四蕴都是对境而生,所对的色蕴既非实有,能对的四蕴自然也是假合之相。因此,心物二法,当体皆空,所以说“五蕴非有”。
五蕴是佛法对于有情生命个体的分析,是因缘所生,而非实有。
古代有许多祖师大德就是在观看花开花谢的无常变化中,明心见性,从赏花、看花中获得启示, 这也是一种修行,正所谓“郁郁黄花无非般若,青青翠竹皆是妙谛”。仁进法师通过一朵花的生命过程,引经据典,从多角度深入浅出剖析了五蕴的真实含义。
庆云禅寺监院仁信法师分享感悟:《涅槃经》人身难得今已得,大道难明今已明。此生不向今生度,更向何生度此生!
故学佛应该要先认识「苦」;知「苦」,才知道求「解脱」,为解脱苦故,须知无我。能够观此五蕴身心皆是缘生无性,当体即空,才能无我;无我即能远离颠倒执著,无我才能解脱。
所以《八大人觉经》说:「四大苦空,五阴无我;生灭变异,虛伪无主;心是恶源,形为罪薮;如是观察,渐离生死。」这正是佛陀宣说「五蕴非有」的本怀。
聆听了四节讲座,众居士善信法喜充满,深感受益匪浅,感叹佛法的博大精深,包罗万象,奥妙无穷,即使舍尽一生都值得我们去学习、体会。
期待下期精彩,3月25日下午2点,我们不见不散!